后台总收到跑友留言:“跑了半年膝盖开始隐隐作痛配资评测网,是该停还是该忍?”“明明热身了,为啥越跑膝盖越沉?”
其实跑步本身不“伤膝”,但找不对原因硬扛,反而会把小疼拖成大问题。今天就拆穿让你膝盖疼的5个常见原因,帮你避开“越跑越废”的坑。
1. 跑前“糊弄式”热身,膝盖直接“裸奔”上场
很多人把“热身”等同于“走两步”,活动两下脚踝就开跑——但肌肉没激活、关节没打开,膝盖要突然承受跑步时3-5倍的体重压力,就像没涂润滑油的齿轮硬转,能不疼吗?
尤其久坐党,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早“睡熟”了,不通过高抬腿、弓步压腿唤醒它,膝盖只能自己扛下所有冲击力。
2. 跑姿错了:落地时脚“砸”向地面
观察下自己的落地姿势:是不是脚重重砸在地上,膝盖还往里扣?
正确的落地该是“前脚掌或全脚掌缓冲”,像猫落地一样轻;但如果习惯后脚跟着地,还带着膝盖内扣(膝内翻),每一步都会让膝盖内侧韧带被“拉扯”,跑量一上来,疼是必然的。
3. 跑量“猛踩油门”,膝盖根本跟不上
“上周跑3公里,这周直接冲10公里”——这种“跃进式”加量,是膝盖疼的重灾区。
膝盖的软骨、肌腱需要时间适应负荷,通常每周跑量增加不超过10%才安全。突然加量,就像让刚学会骑车的人直接飙高速,零件肯定扛不住。
4. 旧鞋穿到“塌底”,等于没穿保护
跑鞋的缓震垫、支撑结构是有“保质期”的,一般跑500-800公里就该换(大概是每周跑20公里,穿半年)。
如果鞋底已经踩扁、走路都能感觉到硬邦邦,跑起来缓冲没了,地面冲击力直接怼到膝盖上,疼只是开始,时间长了可能磨坏软骨。
5. 跑完直接“瘫倒”,乳酸+水肿堆在膝盖
有人跑完立马坐下来刷手机,甚至直接拉伸两下就结束——但跑步时膝盖周围的血液、淋巴液在“高速循环”,突然停住会让液体淤积在关节附近,第二天膝盖又肿又胀。
正确的做法是:跑完先慢走5分钟“冷身”,再做静态拉伸(重点拉大腿前侧、后侧和小腿),让肌肉慢慢放松,给膝盖“减负”。
其实,膝盖疼不是“矫情”,是身体在喊“停一停”。先对照这5点找原因,调整后再慢慢恢复跑量,比硬扛着跑更重要。
(关注我,学习更多跑步知识)
聚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